2030年骨質疏鬆藥物全球市場報告:參與者包括葛蘭素史克、諾華、美國默克公司和安進

都柏林, 2023年9月1日 — “骨質疏鬆藥物市場規模、份額、2023-2030年全球預測、行業趨勢、增長、通貨膨脹影響、公司分析機會”報告已添加到ResearchAndMarkets.com的產品組合中。

Research and Markets Logo

根據該報告,全球骨質疏鬆藥物市場預計將在2030年達到170億美元的價值。

儘管有幾種處方藥、公認的風險評估技術和診斷標準,但骨質疏鬆症在高危群體中仍未被檢測和治療。臨床骨質疏鬆症研究領域有機會通過改良和更可負擔的藥物來幫助患者。全球每三名女性和每五名男性中就有一人面臨骨質疏鬆性骨折的風險。

這種疾病影響了全球超過2億人。在美國和歐洲,骨質疏鬆症影響約30%的絕經後女性。令人驚訝的是,儘管有幾種經批准用於治療骨質疏鬆症的藥物,甚至在發生經證實的骨質疏鬆性骨折後,治療開始率仍然非常低,介於5%至30%之間。

骨質量和密度的下降是骨質疏鬆症的症狀。因此,骨頭變得更脆弱,更容易折斷。人口老齡化、意識提高、治療選擇改善和成本效益推動了對骨質疏鬆藥物的需求,以應對骨質疏鬆症風險的增加。

有效藥物的可用性使治療更容易獲得,而與骨折費用相比,它們的成本效益突出了在管理該病情方面的重要性。亞洲和白人女性最容易受到影響。令人驚訝的是,由於沒有特定的替代治療骨質疏鬆症的方法(例如手術),所以骨質疏鬆藥物行業是全球各地骨質疏鬆治療的必要組成部分。

預計骨質疏鬆藥物市場在2022-2030年期間的複合年增長率為3.98%

各種有效的骨質疏鬆藥物的可用性提高了治療的可及性,擴大了激素替代療法(HRT)的局限性,後者由於與癌症風險相關而不再推薦。雙膦酸鹽和降鈣素等新藥的開發增強了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與骨折相關的費用可能負擔沉重,而骨質疏鬆藥物在成本效益方面具有優勢。骨質疏鬆藥物市場對提高療效、安全性和患者便利性的創新藥物給藥系統越來越關注。正在開展廣泛的骨質疏鬆藥物市場研發工作,探索新藥物、給藥系統和診斷與治療方法。然而,成本、副作用、依從性、療效變異和缺乏認知仍然是骨質疏鬆藥物市場面臨的障礙;正在進行的研究為改良藥物提供了希望。因此,2022年全球骨質疏鬆藥物市場將達到128億美元。

由於專利過期、認知提高和支持政府政策,預計全球仿製骨質疏鬆藥物市場將擴大

根據類型,全球骨質疏鬆藥物市場分為品牌藥和仿製藥。隨著品牌藥物專利到期,仿製藥的可用性正在增加,導致價格大幅下降。患者和醫護人員對成本效益好的仿製藥的認知提高,推動其在骨質疏鬆藥物市場的日益普及,因為價格更低,且不需要研發和專利費用。政府政策鼓勵使用仿製藥,例如公立醫院和診所的要求,進一步推動價格下降和需求增加。

受專利保護的品牌藥物享有優於仿製藥物的優勢,原因是營銷、品牌忠誠度和政府法規。品牌藥物大力推廣,提高知名度並影響處方。即使有仿製藥可用,患者也可能偏愛熟悉的品牌藥物。一些國家有限制仿製藥可用性的法規。儘管價格更高,但品牌藥物可能提供獨特的益處。在品牌藥和仿製藥之間決定時,諮詢醫生的意見至關重要。

RANKL抑制劑預計將在全球骨質疏鬆市場佔有重要份額

全球骨質疏鬆藥物市場中的藥物類別包括雙膦酸鹽、選擇性雌激素調節劑(SERM)、副甲狀腺激素治療、降鈣素、RANKL抑制劑和其他。RANKL抑制劑,如登諾莫德(Prolia),可以有效降低骨質疏鬆的骨折風險。儘管RANKL抑制劑通常安全,但可能有輕微副作用,如疲勞、頭痛和背痛,以及罕見但嚴重的副作用,如顎骨壞死(ONJ)。專利保護和營銷努力為RANKL抑制劑提供了優勢,品牌忠誠度可能影響患者偏好。

雙膦酸鹽,如阿蘭膦酸鈉(Fosamax),能有效降低骨質疏鬆患者的骨折風險。《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雙膦酸鹽可使骨質疏鬆女性的髖骨骨折風險降低50%。儘管有仿製藥等價物,但雙膦酸鹽製造商的專利保護和營銷努力促成其在其他骨質疏鬆藥物中的較高市場份額。

口服給藥是最受歡迎和方便的途徑,因為它簡單易行,避免了注射或輸注

全球骨質疏鬆市場中的給藥途徑包括口服、注射和其他。口服藥物具有成本效益和安全性,但可能會引起輕微副作用,包括罕見的嚴重影響,如顎骨壞死。就療效而言,口服藥物已經證明能夠成功治療骨質疏鬆症,正如阿蘭膦酸鈉(Fosamax)能降低50%的髖骨骨折風險所示。患者通常因其便利性及避免注射或輸注而偏愛口服藥物,正如關注患者偏好的研究所示。

注射藥物如登諾莫德(Prolia)療效確切,並為治療骨質疏鬆症提供即時效果。儘管通常安全,但可能引起輕微副作用和罕見的嚴重影響,如顎骨壞死(ONJ)。專利保護確保獨家性和更高價格。注射藥物製造商投資營銷,影響處方。即使有其他選擇,品牌忠誠度也推動骨質疏鬆藥物市場。

公司分析:
1. Eli Lilly and Company
2. Pfizer Inc.
3. F. Hoffmann-La Roche
4. Teva Pharmaceutical Industries Ltd.
5. GlaxoSmithKline plc.
6. Novartis International AG
7. Merck & Co. Inc
8. Amgen Inc
9. Radius Health Inc
10. Mylan N.V.
11. Daiichi Sankyo Company
12. Zydus Cadila
13. Astellas Pharma
14. Dr Reddy’s Laboratories Ltd
15. Asahi Kasei Corporation
16. Abbott Laboratories
17. Kyowa Hakko Kirin
18. Takeda Pharmaceutical Company Limited
19. Grunenthal Group
20. Enteris BioPharma
21. Gedeon Richter
22. Bioventus LLC
23. Fresenius Kabi AG (Qufora)
24. Fidia Farmaceutici S.P.A.
25. Abiogen Pharma S.p.A.
26. DBV Technologies SA
27. Foamix Pharmaceuticals Ltd
28. Foresee Pharmaceuticals Co. Ltd
29. Galderma S.A.
30. Generon (Shanghai) Corporation Ltd
31. Hangzhou Jiuyuan Gene Engineering Co., Ltd
32. Lee’s Pharmaceutical Holdings Limited
33. Taisho Pharmaceutical Holdings Co., Ltd
34. Taiwan Liposome Company Ltd
35. Teijin Pharma Limited
36. Theramex HQ UK Limited
37. UCB 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