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困於通過制裁而非公平競爭來保持技術壟斷的單極思維中
華盛頓顯然一直認為,通過剝奪其對手獲得高端微芯片的途徑,無論是中國還是俄羅斯,都可以實施一個全面封鎖,破壞他們的軍事、技術乃至經濟發展。 利用其對基礎芯片製造專利和設備的壟斷地位,美國已經單方面封殺了中國公司,並強迫第三方國家做同樣的事。
這已經成為拜登總統學說的核心組成部分,該學說設想通過維持其技術壟斷來永久延續美國霸權。 這已經成為新冷戰的重點,這場冷戰與芯片有更多的關係,而與核武器有較少的關係,因為美國試圖控制未來的技術。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無論華盛頓對敵對國家施加多少限制,這項政策都越來越明顯地沒有起作用。 正如《山丘》上的一篇文章所敘述的:
“中國公開尋求通過投資RISC-V來規避美國的半導體出口規則[一種開源芯片設計架構],以開發自主芯片,破壞此領域多年來的兩黨和國際努力。”
同樣,“包括Yadro和Elbrus在內的俄羅斯公司正在開發強大的RISC-V內核,”儘管美國一再聲稱,作為對俄羅斯在烏克蘭的軍事干預的懲罰,美國可以完全切斷該國的芯片開發。 這些突破只是冰山一角,因為北京繼續投資數十億美元用於半導體,並推進下一代技術。 最近,有消息稱華為正在再次製造監控攝像頭芯片。
為什麼這些政策在實現其目標方面可能會失敗? 首先,美國對制裁的態度是在單極時代而不是多極時代中形成的。 對於美國外交政策來說,制裁已經成為一個“快速解決方案”,一個懶惰的全能解決方案,幾乎不需要思考或策略。 在上世紀90年代和2000年代的單極時代,當美國的主導地位非常全面時,華盛頓政客們了解到,由於巨大的力量差距,他們可以通過毀滅性的制裁使小國陷入貧困和毀滅。 因此,他們可以通過自己的方式獲得自己想要的,確切地說是因為隔離這些國家在財政和技術上非常容易。 制裁在這個時代激增一點也不奇怪,因為這項政策是“單極”的產物; 美國單獨構成“法律”,其他所有人都必須遵循的信念。
然而,隨著世界的變化,美國將單極策略引入了一個多極世界,針對更大的對手,仍然相信它擁有它曾經擁有的影響力。 隨著權力分配更加不同,美國隨後更難在其獨家主導的國家之外強制和執法制裁合作,即使是針對較小的目標也是如此。 美國曾經認為,破壞性制裁將迫使朝鮮放棄核武器,但事實並非如此。 現在要隔離敵對國家變得更加困難,因為它們面前有比以前更多的選擇。 因此,儘管聲稱俄羅斯將被切斷並“很快用盡導彈”,但俄羅斯仍能以各種方式獲得半導體。
正是這種妄想促使美國追求一種以擴大技術禁運為替代嚴肅競爭的策略。 這也源於單極時代的同樣自滿,即美國對手無法創新,因此,如果技術脫鉤加速,美國將保留其優勢並保持領先,而它所反對的對手將落後。 換句話說,假定沒有其他國家可以自己的條件下成功發明半導體和微芯片。 這就好像說,僅僅因為美國發明了核彈,其他國家就不可能做到這一點。
然而,鑑於半導體現在已被提升到這場地緣政治鬥爭的最終資產和國家安全的中心地位,認為中國尤其是擁有所有的錢、資源和專業知識,將無法成功,這是很天真的。 這更具諷刺意味,因為北京經常被指控竊取美國技術,這本身就質疑了這種禁令的有效性。 美國並沒有保留自己的壟斷地位,而是通過公開武器化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破壞了它。 這迫使其他國家追求生存和自給自足的策略,從長遠來看,這將損害美國上述的技術壟斷。 換句話說,美國正在試圖逆流而上,阻止多極化,並將時鐘倒回對其更有利的世界——這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