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QS via SeaPRwire.com / 2025-10-16 / 10:20 UTC+8 2025年9月,港股通名單迎來了調整。但無論是被調入還是調出,往往都只是帶來市場短期流動性衝擊,對於公司本身基本面並不構成實質性影響。 比如:匯通達網絡此次被調出港股通雖引發了一定關注,但截至目前的股價來看,匯通達網絡是此輪20家調出公司中表現最好的,且在基本面上,2025年上半年,匯通達網絡歸母淨利潤達1.39億元,同比增長10.8%,毛利率也從3.5% 大幅提升1.1 個百分點至4.6%,展現出較強的盈利韌性與成長潛力,此外,截至6月30日,公司現金及理財合計超78億元。市場分析認為,此次調整更多源於短期流通市值因素,並未影響公司基本面的整體向好。 一、全流通推進助力重返港股通,流通市值瓶頸有望突破 匯通達網絡被調出港股通,主要原因在於公司當前的流通市值未能滿足相關標準。然而,公司正在全力推進“全流通”進程,以快速提升流通市值。 據公告,匯通達擬將3.5億股內資股轉換為H股,若轉換完成,H股流通比例將從32.04%大幅提升至94.21%,將顯著擴大公司在港股的流通市值(屆時,其流通市值將約等於總市值),從而滿足港股通納入標準。市場預計,伴隨全流通落地,公司有望於2026年重返港股通名單,進而吸引更多被動型指數基金及國際主動型投資者的關注和配置。 事實上,全流通並不是一件“稀罕事”,自2018年中國證監會開啟H股“全流通”試點,到2019年全面推開改革,在政策層面發生了諸多積極且意義深遠的變化,極大地激發了市場主體的主動性,為不同發展階段、不同行業屬性的企業打開了大門,讓符合條件的企業都能在合適的時機參與到這場資本市場的變革中來。 回顧今年以來市場上已完成或正計畫實施全流通的企業,其在資本市場表現普遍積極。如保利物業、十月稻田、陽光保險等,均在全流通後股價迎來顯著上漲,漲幅介於17%至38%之間,顯示市場對全流通企業價值釋放的積極回應。匯通達網絡有望借此優化資本結構、提升流動性和估值能見度。 浙商證券等機構的最新研報同步指出:匯通達6月向證監會遞交了 3.5億股的內資股全流通申請,預計備案完成後H股總股數5.3億股,將會大幅提升流通市值,助力公司重新納入港股通。
二、基本面持續優化,AI+供應鏈雙輪驅動新增長 從長期視角來看,全流通帶來的資本結構優勢要得到充分釋放,關鍵還是需要依賴堅實的基本面,而匯通達恰恰正依託於戰略轉型不斷提升自身盈利能力。 一方面,匯通達通過主動縮減農業生產資料、交通出行等行業低毛利業務,實現高品質「瘦身」;另一方面,匯通達強化與頭部品牌合作的同時,積極發展自有品牌,提升產品矩陣的附加值,上半年自有品牌收入超8000萬元,同比大漲490%,自有品牌商品毛利率超過25%。 更重要的是,在AI正在深刻改變千行百業運行邏輯的背景下,匯通達走在了行業前列。 其不僅通過與阿裡雲的“全棧AI全面合作”,雙方圍繞“AI+產業”深度佈局下沉市場,同時積極接入主流大模型,上線智慧體“AI員工小匯”,還圍繞門店經營和上游供應鏈部署超過24款Agent應用,大幅提升了產業運行效率。比如,其推出的“千橙AI超級店長”APP,可自動完成60%的店鋪日常管理工作,會員零售門店經營效率平均提升30%以上,庫存周轉縮短15%至20%。 良好的AI應用能力正在逐漸轉化為匯通達的新增長曲線,2025年上半年,AI相關收入占總服務收入超20%。 綜合來看,“全流通”為企業打開了對接更廣闊資本市場的視窗,而堅實的業績增長、清晰的業務升級路徑與前沿的AI佈局,正是匯通達把握這一機遇的核心底氣。 三、結語:全流通+基本面共振,價值重估在即 H股“全流通”的浪潮已成為港股市場優化升級的重要推力,保利物業等上市公司案例的亮眼表現,印證了這一改革對企業價值釋放的積極作用。 對於匯通達而言,完成全流通不僅有望解決當前流通市值限制,推動其加速重回港股通、吸引更多優質投資者,更能與公司盈利增長、自有品牌發力及AI技術落地的基本面形成共振。未來,隨著資本結構優化與業務優勢的深度融合,匯通達有望在資本市場實現價值重估,也為港股企業借助改革紅利實現高品質發展提供參考樣本。
2025-10-16 此財經新聞稿由EQS via SeaPRwire.com轉載。本公告內容由發行人全權負責。 瀏覽原文: http://www.todayir.com/tc/index.ph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