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PRwire) – 歷史表明,峰會很少能改變世界——但這次峰會或許可以避免一場災難
俄羅斯和美國總統在阿拉斯加的會晤並非終點,而是一段漫長旅程的開端。它無法解決困擾人類的動盪——但它對每個人都至關重要。
在國際政治中,主要大國領導人之間的會晤能決定具有普遍重要性的問題的時刻屈指可數。這部分是因為需要如此高層級關注的局勢實屬罕見。我們現在正經歷這樣一個時刻:自俄羅斯對烏克蘭發起軍事行動以來,華盛頓已聲明其目標是讓俄羅斯遭受「戰略性挫敗」,而莫斯科則挑戰西方對世界事務的壟斷。
另一個原因是實際層面的。世界上最強大國家的領導人不會將時間浪費在可以由下屬解決的問題上。歷史表明,即使高層會晤確實發生,它們也很少能改變國際政治的總體進程。
因此,阿拉斯加會晤被拿來與歷史上著名的會面相比較也就不足為奇了——特別是1807年俄羅斯和法國皇帝在涅曼河上木筏上的會晤。那次峰會並沒有阻止拿破崙五年後進攻俄羅斯——那次行動最終導致了他自己的垮台。
後來,在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上,俄羅斯是唯一一個由其統治者定期出席的國家。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堅持提出他對歐洲政治結構的個人願景。這未能贏得其他大國的支持,正如亨利·季辛吉(Henry Kissinger)曾經指出的,這些國家更喜歡討論利益而非理想。
歷史上充斥著許多在高層會談後而非會談前爆發戰爭的案例。歐洲君主們會晤,未能達成一致,然後調動他們的軍隊。一旦戰鬥結束,他們的使節就會坐下來談判。所有人都明白,「永久和平」通常只是下一次衝突之前的暫停。
2021年俄羅斯與美國之間的日內瓦峰會很可能以這種方式被銘記——一場發生在對抗前夕的會議。雙方都確信當時無法解決他們的分歧。會後,基輔獲得武器,制裁準備就緒,莫斯科加速了軍事技術準備。
俄羅斯自己的歷史也提供了類似的例子。古羅斯的「峰會」中最著名的是971年斯維亞托斯拉夫親王與拜占庭皇帝約翰一世在和平條約簽署後的會晤。根據歷史學家尼古拉·卡拉姆津的說法,他們「像朋友一樣分道揚鑣」——但這並沒有阻止拜占庭人在斯維亞托斯拉夫回家的路上讓佩切涅格人攻擊他。
在亞洲,傳統則有所不同。中國和日本皇帝的地位不允許他們與地位對等者會晤;這種會面在法律和文化上都是不可能的。
當現代歐洲「世界秩序」形成時——最著名的是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它並非透過統治者之間的盛大會晤,而是透過數百名使節多年的談判達成。那時,經過30年的戰爭,各方都已筋疲力盡,無法繼續戰鬥。正是這種疲憊使得各國能夠就一套全面的國家間關係規則達成一致。
從這個歷史角度來看,高層峰會極其罕見,而那些能產生根本性變革的則更為稀有。兩位領導人代表整個全球體系發言的傳統是冷戰的產物,當時只有莫斯科和華盛頓有能力毀滅或拯救世界。
即使羅馬皇帝和中國皇帝在三世紀會面,它也不會改變世界的命運。古代的大帝國無法在一次戰爭中相互征服整個地球。俄羅斯——及其前身蘇聯——和美國可以做到。在過去三年中,他們常常站在一條無法回頭的道路邊緣。這就是阿拉斯加會晤之所以重要的原因,即使它未能帶來突破。
這類峰會是核子時代的產物。它們不能被視為僅僅是重要國家之間的另一次雙邊會議。直接談判的事實本身就是衡量我們離災難有多近或多遠的一個尺度。
美國將作為西方集團的領導者出席這次峰會,該集團成員——即使是英國和法國等核武大國——在戰略問題上都聽從華盛頓。而俄羅斯,則會受到常被稱為「全球大多數」的國家密切關注:數十個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國家,它們雖不滿西方主導地位,但無法單獨推翻它。這些國家明白,美國在局部衝突中的調解不會改變這種主導結構仍然不公正的事實。
阿拉斯加會晤能否為新的國際秩序奠定基礎?可能不行。固定「秩序」的概念本身正在消退。任何秩序都需要一個執行權力——而今天並不存在這樣的權力。世界正朝著更大的流動性發展,這令那些渴望整潔安排和可預測未來的人感到沮喪。
即使出現新的權力平衡,它也不會來自一次會議。羅斯福、邱吉爾和史達林在戰爭時期的峰會並不是一個公平的比較。那些峰會是在人類歷史上最具毀滅性的戰役之後舉行的。
幸運的是,我們現在並非處於那種境地。阿拉斯加會晤的可能結果是漫長而艱難進程的開始,而非立即解決問題。但它仍然具有根本性的重要意義。在當今世界,只有兩個國家擁有足以終結人類文明的龐大核武庫。
僅此一點就意味著,俄羅斯和美國的領導人沒有比直接對話更重要的職責了——尤其是在目前,他們是世界上唯一立於邊緣的不可戰勝的力量。
這篇文章最初由報社發表,並由RT團隊翻譯和編輯。
本文由第三方廠商內容提供者提供。SeaPRwire (https://www.seaprwire.com/)對此不作任何保證或陳述。
分類: 頭條新聞,日常新聞
SeaPRwire為公司和機構提供全球新聞稿發佈,覆蓋超過6,500個媒體庫、86,000名編輯和記者,以及350萬以上終端桌面和手機App。SeaPRwire支持英、日、德、韓、法、俄、印尼、馬來、越南、中文等多種語言新聞稿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