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中非深化農業合作 提升非洲糧食安全

環球時報:中非深化農業合作 提升非洲糧食安全

北京, 2023年9月3日 ——當清涼舒爽的微風吹向馬達加斯加中部高原時,這意味著雨季已經過去,是時候收割莊稼了。

和南方中國一樣,馬達加斯加人以大米為主食,種植大米歷史悠久。然而,由於缺乏優質稻籽和成熟的種植技術,馬達加斯加的稻米產量無法完全滿足當地人民的需求。

中國馬達加斯加自2007年起開展雜交水稻品種技術合作。中國中部湖南省的20多名農業專家先後走遍這片土地,通過中國的雜交水稻種子,幫助當地人實現糧食自給自足的夢想。

中國運送數千公里的種子,體現了中國技術人員傳授中國先進的做法、技術和經驗給非洲,以應對糧食安全問題的努力。

馬達加斯加只是中國政府多年來與非洲開展農業合作的大局中的一部分。從肯尼亞烏干達,中國一直致力於這項事業。

非洲具有有利的農業生產條件。農業現代化是非洲國家實現獨立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柱。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中國先進的農業技術走出國門,對維護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貢獻,在增加非洲農民收入和農業效率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與此同時,非洲的農業發展面臨資金不足、基礎設施和農業設備不完善、產業鏈和供應鏈不完整以及落後的方法等制約。

中國準備進一步探索與非洲開展農業合作的新途徑,並與國際社會一道幫助非洲實現非洲聯盟《2063年議程》和《非洲農業綜合發展計劃》中提出的目標,發展現代農業,外交部補充說。

豐碩成果

在馬希西鎮(Mahitsy)一位農民Dina的家中一間房間裡,堆積著800公斤的雜交稻,她在4月份從自己600平方米的雜交水稻田中收穫。

她從2017年開始種植從中國進口的雜交水稻種子。她一開始很擔心,因為苗期比當地種小,但收成提高了三倍後,她很高興。

“我非常感謝中國政府在我們的農業方面提供的幫助,特別是那些中國專家,”這位44歲的女士告訴《環球時報》。

她提到的技術人員來自中國,胡月芳就是其中一位。

胡月芳來自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在中國馬達加斯加開展雜交水稻合作項目一年後的2008年抵達,從那時起就一直在那裡工作,克服了許多困難。

為了更好地教授種植技術,胡月芳有用當地語言書寫、並轉錄為漢字的筆記本。他的團隊甚至製作了一本專門教材,供新手學習語言。沒有電也沒有飲用水,所以胡月芳和他的團隊點蠟燭並挖了一口井。

生活中的困難無關緊要,但更令人沮喪的是,當地人一開始不相信來自中國的雜交水稻,他們更願意使用原有的種子和方法耕作土地,胡月芳說。

為了贏得他們的信任,胡月芳說,他的團隊甚至在2016年與馬達加斯加法國日本和美國進行了比賽,看哪個國家的雜交水稻產量最高。

“最終,我們獲勝了,因為我們的產量為每公頃9至10噸,最高,”他說。

由於缺乏優質種子和人工管理,當地稻米產量極低,平均不到每公頃5噸。為了找到最適合當地條件的雜交水稻品種,胡月芳和他的團隊幾乎走遍了這個島國的稻米種植區。

2012年,最終選擇並獲得馬達加斯加政府批准的有3個品種。這是中國首次在非洲成功培育並獲當地政府批准的雜交水稻品種。

20世紀70年代之前,馬達加斯加曾是一個出口大米的國家,其產品主要供應鄰國。然而,稻米種植水平嚴重下降,單位產出不斷減少,糧食缺口不斷擴大。最終,它成為一個進口大米的國家,馬達加斯加農業總幹事安德里亞馬納利納·拉哈林賈托韋·費諾馬南特蘇(Andriamanalina Raharinjatove Fenomanantsoa)告訴《環球時報》。

“我們相信,來自中國的農業技術可以幫助我們增加糧食產量,重新成為糧食出口國,”他補充說。

他透露,起初,馬達加斯加種植中國雜交水稻的效果不佳,發現這是因為從中國進口種子需要很長時間。為解決這個問題,中國公司在馬達加斯加建立了育種基地,實現了種子生產的本地化。

根據胡月芳的說法,馬達加斯加推廣使用中國雜交水稻的累計面積已達5萬公頃以上,平均產量約為每公頃7.5噸。

中國雜交水稻研究中心非洲分中心於2019年5月馬達加斯加正式開幕。

擴大努力

馬達加斯加20000阿里亞里面額的鈔票上,肥碩的雜交水稻植株被印上,以紀念雜交水稻對該國糧食安全的貢獻。

20多個非洲國家正在種植雜交水稻,中國繼續為有需求的國家和地區提供農業技術支持,幫助這些國家加強與雜交水稻相關的農業能力建設。

中國專家一直在烏干達工作,與當地農民分享如何提高產量和推進農業轉型的經驗。

早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中國就向烏干達提供了雜交水稻技術。當時,烏干達的人均稻米產量只有每公頃1噸。

在中國專家的指導下,烏干達選育出適合當地氣候和土壤條件的雜交水稻品種,並建立了種子生產體系,實現了從進口種子到自給自足的轉變。如今,烏干達的人均稻米產量已達到每公頃3.5噸。

“我們感謝中國政府派遣專家幫助我們,”烏干達國家農業研究組織高級水稻育種師穆瓦瓦·伊薩(Muwawa Isa)說,“他們的指導和培訓對我們意義重大。”

伊薩說,他們希望中國政府繼續支持烏干達的雜交水稻發展,並派更多專家來幫助他們提高產量和質量。

“我們有信心實現糧食自給自足,甚至可以出口雜交水稻,”他說。

中國駐烏干達大使館農業參贊喬曉光告訴《環球時報》,中國將繼續支持烏干達發展雜交水稻,並根據當地需求提供技術指導。

他說,中國也將通過培訓班和研討會等形式,幫助烏干達